意气风发的队伍没有掉队者——贵州毕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观察

来源:bob电竞直播app    发布时间:2024-04-01 11:53:11 浏览次数: 1

  母亲肢体四级残疾并患有多种慢性病,自己又患肾衰竭,毕节市大方县慕俄格古城街道九层衙社区村民王红光(化名)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社区主动帮其申请农村低保,县里干部上门回访时,他表示:党有好政策、好干部,我们就不会在生活中掉队。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迈步乡村振兴之路,毕节市不让一个农民掉队,正如“大地指纹”般的梯田,每一层都要播种、丰收;漫山杜鹃花,每一朵都要绽放自己的芳华。

  2023年7月,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五里岗街道磨石塘社区监测户赵仕粉在昆明肿瘤医院查出肺癌后,磨石塘社区卫生室主动为其免费注射药物,有时还上门服务。赵仕粉十分感动,她说:“社区卫生室的医生,技术好、态度好,真像亲人一样。”

  磨石塘社区卫生室建筑面积约162平方米,设有门诊、药房、留观室、输液大厅、预防接种室、档案室等,功能齐全。记者到访时,五六名正在输液的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地称赞起来。一名父亲陪同上小学的儿子前来输液,他说:“卫生室离家近,不用排队,医生随时都在,孩子输完液还能上半天课,也不太耽误学习。”

  村医杨林慧和记者说,该卫生室有2名村医,轮班接诊,全时段满足社区居民诊疗需求。卫生室有100多种药品,基本能保证社区居民小病用药需求。

  威宁县村级卫生室确保当地群众“小病不出村”,大幅度的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图为正在磨石塘社区卫生室输液的社区居民。李雷/摄

  在威宁县,像磨石塘社区这样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共623座,实现村(社区)全覆盖,并按省级标准配备了相应基本诊疗设施设备。村(社区)卫生室共有合格村医1399人,其中执业医师7人、执业助理医师41人、乡村全科助理医师101人。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2名(部分较大的村有4名)合格的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县有关部门对各卫生室制定严格完备的考核管理制度,同时设有监督举报电话,村医不在岗,村民随便什么时间都能举报。

  具备一定的医疗条件后,威宁县村级卫生室确保当地群众“小病不出村”,大幅度的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

  在大方县,县人民医院靠打造“县域急危重症救治一体化中心”,使三级医院医疗资源延展下沉,同时激活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更大限度地织牢了农村人口因病返贫的兜底网。

  该中心是以大方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次中心—所有乡镇卫生院为一体的、覆盖全县乡镇医院的三级联动体系。大方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健表示,通过“5G+信息化”,县域急危重症救治一体化中心已实现“上车即入院”,即:中心接诊后,可以在急救车上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全方位检查,患者还没到医院,各项检查指标数据已可以通过院前MDT(多学科会诊)远程会诊系统在中心平台查看,必要时还可通过5G网络进行远程会诊,无缝对接院内科室主任,及时制定救治预案。

  “对于急症、重症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李健说,“县域急危重症救治一体化中心的打造,打破了时空壁垒,给予患者最及时的救助,在挽救生命、挽救家庭等方面意义重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原毕节县(现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干部群众在数百米高、刀削般的绝壁上开凿出的“绝壁天渠”。李雷/摄

  与医疗保障相比,饮水安全是更加基础的保障。毕节地区山大沟深,又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虽然境内不乏江河水系,但一些高山地区却存在“看着河却吃不到水”的窘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原毕节县(现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干部群众叫响“宁可苦干,绝不苦熬”的口号,在千岩万壑之中,手持钢钎,身悬数百米高、刀削般的绝壁上,硬生生开凿出10条“绝壁天渠”,后来又陆续修建了8座水库,不但满足了群众生活用水需求,更发展了农业生产,让望天收的山地成为水量充足的稻田。

  近年来,生机镇在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方面,对标对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自来水户户通、稳定水源组组有”的要求,先后建成集镇饮水工程1个,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2个。

  同样位于七星关区的林口镇,林口水库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大型挖掘机轰隆作响,清理库区鱼塘和渠道的淤泥、杂物;水库闸阀处,金属结构设备预埋件上的钢筋如小型森林,身穿橘黄色马甲的工人在其间穿梭忙碌……

  林口水库工程现阶段已完成总进度的三成多,预计2024年年底前主体完工。七星关区副区长邓涛表示:“水库建成后年供水总量可达71.68万立方米,将更好保障当地冻损停水、干旱季节缺水等问题。”

  林口水库只是毕节市不断推动农村供水保障工作的一个侧面。2023年7月出台的《毕节市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显示,毕节市将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投资97.17亿元,完建36个骨干水源工程,实施12个水网连通工程等项目,新增水利工程有效供水能力3亿立方米以上;同时,为着力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毕节市还慢慢地增加农村供水工程管护,建立完善乡级专业化供水保障服务队伍。目前,全市271个乡镇已建立农村供水保障专业化服务队伍,共有管水员3857人、专业化服务人员1258人。

  在毕节市,筑牢防返贫底线,就是扎扎实实地打好民生基础,把“3+1”保障工作不断走深走实。毕节市医疗卫生、饮水安全保障水平质量不断的提高的同时,在教育保障方面,近年来从始至终保持控辍保学动态清零成果,农村教育水准不断提升;在住房保障方面,建立起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确保人人居有定所。2023年,全市共计实施农村危险房屋改造2592户。

  毕节市“3+1”保障工作一步步走向深入的根本,就是针对不断出现的新变化,研究问题,寻找方法,反复夯实。无论医疗、供水保障还是教育、住房保障,毕节市各部门都会主动靠前,察觉缺陷、处理问题。如针对农村建新住旧、子女住新房老人住旧房等问题,毕节市制定印发了《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切实整治农村危险房屋住人使用问题的工作方案》,扎实开展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并制定整改措施,确保问题及时整改到位。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遇到困难不灰心。”七星关区长春堡镇水营村村民郭铭恩(化名)说。郭铭恩家人口多,生活上的压力大,妻子又患上了肺结核。区、镇、村的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响应,村“两委”人员主动登门了解情况,不但为他们提供医疗救助,还进行产业扶持。

  村级组织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既要接受中枢神经的指令,又能第一时间将感知到的信息提供给中枢神经。水营村就是这样,在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中,既认真按照上级的预警信息进行核查,平时也组织网格员对全村农户进行定期摸排,确保及时有效地发现返贫风险,及时研究上报,化解返贫风险。

  准确的预警信息哪里来?毕节市在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中,注重建好预警机制,依托贵州省乡村振兴云系统,推动乡村振兴、医保、卫健、残联、人社、民政、公安等部门之间信息数据共享共用和应用分析。如何让基层有敏锐的感知?毕节市要求各县市区深化“组织联建”机制,推动驻村工作队、县市区直部门人员力量和资源要素下沉到一线类重点人群,围绕收入下降、就业不稳、产业失败、因病因灾等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大督导大提升”。

  在建好机制的同时,毕节市要求各县市区建强队伍、做好宣传,确保机制响应的灵活性和敏感度。再好的机制,关键仍然是人。针对一些干部不愿纳、不会纳的难题,毕节市围绕监测对象识别划分、认定条件等内容,要求各县市区依托党校、学习大讲堂等培训平台,开展系统性、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帮助干部职员深化认识、理清思路,熟悉政策、掌握方法;针对一些群众不知晓、不申请的问题,毕节市各县区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宣传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政策,依托大喇叭、微信群、宣传车等载体,常态化推送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信息;组织召开群众会、院坝会等群众性会议,在村(社区)醒目位置张贴防贫申报二维码宣传画、政策明白纸等,确保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政策家喻户晓。

  “通过县、乡、村三级自下而上逐级、逐户进行研判,全面摸清监测对象底数,实现对全县监测对象精准掌握。”大方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李朝义介绍,大方县全县整合包村干部、驻村、驻村干部、网格员、帮扶干部等力量,采取进村入户、现场摸排、电话联系等方式,精准摸清每一户、每一人的生产生活信息,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通过手机终端录入系统,精准建立监测对象数据库。

  李朝义回忆自己参与的识别研判会,在会上,各级干部对摸排出来的农户逐户进行研判,大家既要讲详细情况,又要摆政策依据,每一次都讨论得十分热烈。“各级的研判会都一样认真。”李朝义说,“驻村、驻村工作队队员、网格员,还有村镇干部等,大家在一次次研判中,熟悉了政策,也增加了对村民的感情。”

  百里杜鹃管理区黄泥乡桃园村村民陈发忠在修建自家房屋时,两个儿子陈世勇、陈世林不慎从楼上摔下,分别头部、腿部严重受伤,家里的“顶梁柱”倒了,这个家还怎么支撑?况且还需数额不小的医药费。村“两委”得知情况后主动入户走访,并及时将该户情况向乡党委、乡政府反映。经进一步调查核实,乡村振兴工作站将陈发忠户纳为监测对象,乡社会事务办为其申请了低保,并提供了2万元的临时救助金。乡政府工作人员回访那天,外面下着很大的雨,陈世勇握着回访人员的手,久久舍不得松开。

  对老百姓有感情,就能换回老百姓更深的感情,得到他们更大的支持;对老百姓有感情,就能在实践中找到更好的办法,从而更好地处理问题,建立更加密切的干群关系。带着感情做工作,毕节市防返贫监测不断深化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它将有效助力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迈步乡村振兴。

  帮扶工作从“授人以鱼”转变到“授人以渔”,鼓励脱贫群众发展产业,以更好地消除返贫风险。图为威宁县苹果产业丰收的景象。

  威宁县羊街镇大洼村有一户困难家庭:户主张方(化名)无劳动能力,儿子患有精神、智力残疾,儿媳生下3个孩子后离家出走,全家6口人靠张方63岁的妻子外出务工维持生活。当地民政部门了解到他家情况后,于2023年4月按程序将张方家6口人纳入农村低保,并为他家提供3000元的临时救助金,医保部门还帮助他家解决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缴费问题。

  对于监测户的帮扶,毕节市突出“精准”二字。用精准帮扶,把政策、资源真正带到需要帮扶的人手中。以民政救助为例,毕节市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对低保边缘家庭和防止返贫监测户中的重病、重残人员以及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员,按“单人户”纳入低保;对低保对象中的老年人、残疾人、在校学生等特殊群体,按10%—30%的比例增发补助金;对困难家庭因残、因病、因学等增加的刚性支出,以及实现就业创业必要的就业成本,在核算家庭收入时给予适当扣减。

  毕节市赫章县七家湾街道银穗社区的陈青(化名)就是低保“单人户”政策的受益者。70多岁的陈青家有6口人,他本人为视力二级残疾,儿子、儿媳为普通劳动力,3个孙辈孩子均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收入核算时,该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但低于低保标准的1.5倍,陈青本人则符合低保“单人户”政策。民政部门在完成低保审核并确认相关认定程序后,将他纳入低保,每月为其发放427元低保金。

  精准救助帮扶,既要帮扶合乎条件有需要的家庭,也要让生活改善后不再合乎条件的家庭及时退出。大方县六龙镇和平社区的苏龙(化名)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2021年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正在上大学的他由于得不到母亲的资助,上学一度面临困难,民政部门及时将他纳入农村低保。苏龙大学毕业并于2023年1月找到工作后,民政部门按低保渐退政策将其退出低保。

  事物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真正的精准,既要找到变化中的难点,更要有解决难点的有效办法。赫章县积极探索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资金、县财政资金、对口帮扶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等,每年筹集资金不低于100万元,建立防止返贫致贫“资金池”,对相关惠农政策落实后仍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监测户实行差别化帮扶。该县制定的《赫章县防返贫致贫“资金池”资金使用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在申报审核方面,每季度申报审核发放一次;在救助对象方面,主要是针对因灾、因病、因学、因突发事故等出现返贫致贫风险,且生产生活特别困难的监测户;在救助类型方面,分为教育资助、医疗救助等五类;在资助标准方面,各类救助(补助)金额每户每年累计不超过2万元(新建住房项目除外);在救助程序方面,按照“个人申请—村级初审—乡镇复审—县级审定—‘一卡通’发放”的流程进行救助申报。

  “严格的制度,是提升工作准确性的前提。”毕节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刘泽宏说,“赫章县建立防止返贫致贫‘资金池’,严格依规实施,切实解决农户生产生活困难,实际做到返贫致贫风险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精准帮扶,与激发村民自我奋斗、自主创业意识并不相悖,相反,切实激发起主动性后,对于一些有返贫致贫风险的群众来说,帮扶工作才能从“授人以鱼”转变到“授人以渔”,更加彻底地消除风险。毕节市根据帮扶对象劳动力状况等真实的情况,分级分类、因户施策落实帮扶措施。对有劳动力的组织劳务输出引导外出务工就业,通过以工代赈、扶贫车间带动、产业基地等吸纳就近就业;对有弱劳动力的落实开发性公益性岗位,让帮扶对象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在鼓励脱贫户、监测户自主创业上,毕节市各县市区不但人员下沉切实了解掌握每家每户的情况,还不断推出相应政策。以纳雍县为例,该县在推动生态鸡、食用菌、肉牛产业高效运行过程中,规定以1000元/头的标准补助脱贫户、监测户中的养殖户采购肉牛饲养,分别以1500元/头、1000元/头的价格回购监测户、脱贫户和一般户养殖的肉牛;对安装使用鸡舍发展养殖的村民,按1000元/12平方米、500元/6平方米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并在回购商品鸡时,按10元/只的标准发放饲养奖励金;对承包大棚发展种植的村民,按脱贫户400元/棚、监测户800元/棚的标准实施补助。

  毕节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局长郑建旭说:“有些人必须兜底,但大多数人应该是扶上马,让他自己飞奔起来,毕节市的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兼顾了这两种情况,并且保证一个都不掉队。” (李雷)